一、【第一進正立面】店招字體
從修復前留下的山牆歷史照片可見,「葉晋發」門面招牌的字已經磨損不清。招牌位置探正向立面原有堂號位置,並將招牌分為燈具及招牌本體兩部分。招牌部分則以152cmx43cmx3cm為主,外覆兩皮洗石子裝飾線腳(左右兩端可拆卸),招牌材料有石、木、鑄鐵、金屬類、紙類、竹類、玻璃、陶瓷類等與建築立面景觀整體相符者,皆可成為招牌材料。店招之設計準則施作則以台北市政府都發局相關規定辦理。
立面材質乃為國防色磁磚與洗石子材質,故設計單位建議使用灰色、土黃色等色系店招。
二、【第一進正立面】騎樓牆體
騎樓立面之泥塑、線腳、開口部與鑄鐵欄杆等重要立面元素,尚保留完整,惟因年久失修及後期不當使用,導致泥塑損壞開口部門窗佚失、表面材洗石子剝落等問題。
第一進牌樓面立柱及山墻附圓桁有腐朽及白蟻侵蝕痕跡,將已損毀達二分之一以上者更換,未達上述標準則採修補方式。
第一進室內多處屋架桁檁受潮嚴重、遭白蟻蛀蝕者,將已損毀達二分之一以上者更換,未達上述標準則採修補方式。
屋頂桷仔抽換,屋瓦擇舊料完好者集中重鋪於背側面,新瓦以倣原仰瓦規格窯燒原則施作,屋面重舖時並施作防水層。
桁凜耐震結構補強
耐震強化方式:桁檁構件置於山牆上,為簡支樑之結構應力組合,但因地震影響產生橫向剪力破壞,造成圓桁脫榫塌陷。依據現況破壞之情形建議在圓桁與山牆搭接處,引用現代工法來禰補傳統施作方式之抗剪性。
施作方式:在圓桁接榫處以包鑲握裹性良好之鋼材,植入山牆內,利用勾丁咬接使鋼材與磚材結合,以達到強化耐震之效果。其施作位置在山牆上圓桁榫孔位置周邊約80cm左右。
立面RC楣樑以分割線條模倣石材分割搭接方式,部份並有雕刻紋裝飾。值得注意的是,RC樑應處於混凝土試驗期,正立面之承重牆面厚度為 1.5B,故樑的 RC採24公分x33公分大小之樑,設置於外層,內層為木樑,形成木構與RC共構的現象。
窗台做法除了中央為商號之泥座,左右之窗台之做法以酒瓶欄杆鑲飾,或直接以紅磚面疊砌後表面設置洗石子之為窗台設計。而女兒牆之做法除了有採用窗台類似之做法外,亦使用牌樓面作為裝飾。
早期之柱腳並短放腳處理,而以傳統建築之柱礩為基,本棟建物柱腳以、石材、面磚做為裝修材料。
第二進建造的目的為宴客使用,因此空間以寬敞為主,故其跨距2.5公尺×4公尺,宴客廳中央 設置三支圓柱,為儀典式的作法,裝修皆採用磨石子裝修,以強調宴會廳之空間特性,除柱子外, 地板及建物牆壁台度 80 公分以下設均磨石子,磨石子的配比為五○年代之典型。
土壟間位置為迪化街 302 號之側牆,為傳統建築之構造工法,由以下建築特色可證明建物左側牆面為土埆牆:
山牆以穿瓦杉裝飾,土埆牆與穿瓦杉間以 3 皮紅磚分割,紅磚尺寸為 13×5,為清代流行使用的紅磚,日治中葉以後,這種紅磚便不再生產。以上三點大致可證明土壟間為早期建築物。
這處修復亮點的特色在於:庭園的牆面。如果考據台北建城歷史,就會發現台北城城門底座採用材料為觀音石,至於城牆則為唭哩岸石。由於清代以降,台北一帶的傳統街屋常使用唭哩岸石作為牆面結構,這種石材亦被稱為「城牆石」。從這堵牆下方,你可以看出「丁順砌」的獨特工法,當時清末石牆,亦多是這種砌法。
原來土壟間改建成庭園前,並未有這堵城牆石,葉晋發商號從中南部採購之契作碾米,經水路運輸由淡水河碼頭再由牛車人力搬運至碾米倉庫。
本案之後院庭園,為屋主私營空間,園內設有水池、石組,其特性如下:
水池中央設有島,島下方以45*60面的石材,表面皺、透,較似中國造園中的景石,但上方的鯉魚裝飾,應為現代工法。
拜石(大塊石頭)設於入口處(類似日本作法),有延伸至水面意象。
庭園主景除島石外,背面設置築山,臨水處設置延伸至水面步石(類似日本作法)
護岸緣石,尺寸大約維持兩大一小之模式。
庭園邊緣設置 RC 造護欄,洗石子配比為五○年代典型。
由於葉晋發原建物滲水嚴重,公媽廳、土壟間及閣樓天花板上方主樑已有蛀蝕情況,因次在重修訂製尺寸相仿的木圓桁取代。大樑不但可穩定屋頂與安全,早期上方也會放置用麻袋裝好一袋袋碾製加工好的米保存用。
採用「硬山擱檁」構造,為「屋簷不突出山墻,亦不採用木構架棟支承桁檁,直接用山 墻來支承桁檁」的一種簡易形式的構造。
屋面係為傳統硬山兩坡之作法舖設板瓦,屋面上方設有採光玻璃,第 二進屋瓦為傳統疊四作法,為日治時期至六○年代流行之施作工法。現有樣式寬度 12 公分,高度 18 公分,厚度約在 1.8 公分。胚體為紅土,表面先上一層白色的「化妝土」,因為早期手工練土,多少會使空氣進入陶土中,造成孔隙,此亦為早期仰合瓦的特徵。
迪化街 296 號之開口部窗戶均採三開間,中央之窗戶較大,約在 120cm~140cm之間,左右二窗對稱,高度與中間開口窗一致,寬度略小約 0.8倍。主要窗戶均為木質上下拉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