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發建築

一、【第一進正立面】店招字體

從修復前留下的山牆歷史照片可見,「葉晋發」門面招牌的字已經磨損不清。招牌位置探正向立面原有堂號位置並將招牌分為燈具及招牌本體兩部分。招牌部分則以152cmx43cmx3cm為主外覆兩皮洗石子裝飾線腳(左右兩端可拆卸)招牌材料有石、木、鑄鐵、金屬類、紙類、竹類、玻璃、陶瓷類等與建築立面景觀整體相符者皆可成為招牌材料。店招之設計準則施作則以台北市政府都發局相關規定辦理。


立面材質乃為國防色磁磚與洗石子材質故設計單位建議使用灰色、土黃色等色系店招。

二、【第一進正立面】騎樓牆體

騎樓立面之泥塑、線腳、開口部與鑄鐵欄杆等重要立面元素,尚保留完整,惟因年久失修及後期不當使用,導致泥塑損壞開口部門窗佚失、表面材洗石子剝落等問題。

耐震強化方式:桁檁構件置於山牆上,為簡支樑之結構應力組合,但因地震影響產生橫向剪力破壞,造成圓桁脫榫塌陷。依據現況破壞之情形建議在圓桁與山牆搭接處,引用現代工法來禰補傳統施作方式之抗剪性。

施作方式:在圓桁接榫處以包鑲握裹性良好之鋼材,植入山牆內,利用勾丁咬接使鋼材與磚材結合,以達到強化耐震之效果。其施作位置在山牆上圓桁榫孔位置周邊約80cm左右。

三、【第一進正立面】楣樑構造

立面RC楣樑以分割線條模倣石材分割搭接方式,部份並有雕刻紋裝飾。值得注意的是,RC樑應處於混凝土試驗期,正立面之承重牆面厚度為 1.5B,故樑的 RC採24公分x33公分大小之樑,設置於外層,內層為木樑,形成木構與RC共構的現象。  

、【第一進正立面】窗台、女兒牆與洗石子欄杆

窗台做法除了中央為商號之泥座,左右之窗台之做法以酒瓶欄杆鑲飾,或直接以紅磚面疊砌後表面設置洗石子之為窗台設計。而女兒牆之做法除了有採用窗台類似之做法外,亦使用牌樓面作為裝飾。

、【第一進正立面】柱腳

早期之柱腳並短放腳處理,而以傳統建築之柱礩為基,本棟建物柱腳以、石材、面磚做為裝修材料。  

、【第宴客廳堂圓柱

第二進建造的目的為宴客使用,因此空間以寬敞為主,故其跨距2.5公尺×4公尺,宴客廳中央 設置三支圓柱,為儀典式的作法,裝修皆採用磨石子裝修,以強調宴會廳之空間特性,除柱子外, 地板及建物牆壁台度 80 公分以下設均磨石子,磨石子的配比為五○年代之典型。

、【第二進土壟間

土壟間位置為迪化街 302 號之側牆,為傳統建築之構造工法,由以下建築特色可證明建物左側牆面為土埆牆:

山牆以穿瓦杉裝飾,土埆牆與穿瓦杉間以 3 皮紅磚分割,紅磚尺寸為 13×5,為清代流行使用的紅磚,日治中葉以後,這種紅磚便不再生產。以上三點大致可證明土壟間為早期建築物。

、【第二進庭園一樓城牆石牆面

這處修復亮點的特色在於:庭園的牆面。如果考據台北建城歷史,就會發現台北城城門底座採用材料為觀音石,至於城牆則為唭哩岸石。由於清代以降,台北一帶的傳統街屋常使用唭哩岸石作為牆面結構,這種石材亦被稱為「城牆石」。從這堵牆下方,你可以看出「丁順砌」的獨特工法,當時清末石牆,亦多是這種砌法。

原來土壟間改建成庭園前,並未有這堵城牆石,葉晋發商號從中南部採購之契作碾米,經水路運輸由淡水河碼頭再由牛車人力搬運至碾米倉庫。

、【第二進庭園】後院空間

本案之後院庭園,為屋主私營空間,園內設有水池、石組,其特性如下:

、【第屋頂中脊主樑

由於葉晋發原建物滲水嚴重,公媽廳、土壟間及閣樓天花板上方主樑已有蛀蝕情況,因次在重修訂製尺寸相仿的木圓桁取代。大樑不但可穩定屋頂與安全,早期上方也會放置用麻袋裝好一袋袋碾製加工好的米保存用。

十一、【第一進屋頂】屋頂構造

採用「硬山擱檁」構造,為「屋簷不突出山墻,亦不採用木構架棟支承桁檁,直接用山 墻來支承桁檁」的一種簡易形式的構造。

十二、【第一進屋頂】屋面瓦作

屋面係為傳統硬山兩坡之作法舖設板瓦,屋面上方設有採光玻璃,第 二進屋瓦為傳統疊四作法,為日治時期至六○年代流行之施作工法。現有樣式寬度 12 公分,高度 18 公分,厚度約在 1.8 公分。胚體為紅土,表面先上一層白色的「化妝土」,因為早期手工練土,多少會使空氣進入陶土中,造成孔隙,此亦為早期仰合瓦的特徵。

、【第一進門窗門窗修復

迪化街 296 號之開口部窗戶均採三開間,中央之窗戶較大,約在 120cm~140cm之間,左右二窗對稱,高度與中間開口窗一致,寬度略小約 0.8倍。主要窗戶均為木質上下拉窗。